top of page

瀰力村男-賦黔墨邃

在創作時試著保留墨韻,讓墨在肌理上來回游走,再將多餘的墨色減除,來來回回的檢視與琢磨,到達那墨的韻味時才得以停筆。創作時刻意不以濃彩飾之,而是敷以些微的色彩,在高反差的光線下顯露出那般土地的美景,追求「在似與不似之間」的感覺,讓創作作品更有韻味,試圖顯現出禪味的意境。

 

瀰力村男

1960年在屏東里港鄉荖濃溪北岸的瀰力村出生的王家農,以家鄉瀰力村男為名,開啟了藝術創作的歷程。 瀰力村男的作品多以故鄉瀰力村為創作文本,鄉間田野阡陌,甘蔗車與香蕉樹,里港橋下荖濃溪的菅芒花,樹林遮掩的夕陽等,都是彌力村男對故居鄉愁的再現。 從斯土斯情到美的轉化,個人出生在屏東的瀰力村,屬於家中排行年紀最小,在父親和兄長的呵護下成長,小時候不用下田工作,於是放學後不會馬上回家,而是到河邊戲水,有時會到鄰近的長輩家觀摩大人畫畫,之後就在戶外用樹枝,在沙地上也畫了起來,常常忘記晚餐時間,如此的自得其樂。童年就在參與足球隊成員的運動,和塗鴉的鄉村生活的過程中成長,培養出對繪畫的熱忱和憧憬。年輕時期一心一意的追求藝術的理想,在這藝術路途中結識了許多亦師亦友的長輩,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席德進老師,當年陪同拍攝古厝,那座落於鄉間泥土中的古樸建築體,在幫忙席德進老師拍攝古厝收集資料的同時,也常受到他的鼓勵和讚賞,往來的書信成為年輕期間創作時的座右銘,那濃烈故鄉的情感,在心中奠定了重要的地位。

作品中如陶淵明歸隱後的進退清濁,猶如《桃花源記》般地敘述他個人的生活體驗,如置塵囂外的悠然餘韻,也未真的與世隔絕,如同是個得以落實於人間的心靈歸處。 此次是首度在台北的展出,眾藝術愛好者,得以近距離欣賞細細品讀瀰力村男的作品。



​贊助單位



bottom of page